佛家有云:“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古人苏轼说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觉得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青年的时候,是我们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我们需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自己的追求上,同时要学会挤时间给家庭,抽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因为这个阶段的付出和努力决定了我们家庭的生活质量和下半辈子的生活状态,责任重大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过了这个村真就没有那个店了。但是,我们都在努力,都在拼,却发觉好像得到的很不对称,于是我们就痛苦了。其实这个也很正常,原因很简单,我们所期望的永远都会比现实高。
儒家要求我们学会承担,要求我们积极的入世。这点我们很多人都做到了,都朝向功名利禄去拼杀,这个本身没有错,因为财富本来就是个中性的东西,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但是我们却让自己心力憔悴,痛苦且迷失了自我。于是道家又提出了――要出世,“无为”即是“顺应自然”,追求精神的宁静与自由,于是很多人又搞偏了,以为就是要远离尘世,要放弃。
哈哈,其实道家真正的思想要求人不是单纯的无为,而是要求大家“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这里我们或许在文化的传承上又出了问题,道家后来者要求“成仙”,还把死后叫“仙去”。我们看看这个“仙”字,拆开就是山里人,哈哈,这个境界就低了,真正的高人不一定要在山里,关键是内心与外界的和谐、内心的平静和包容。
道家思想原本是很高深的,真正意义上可以说超过了儒家,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排在老子思想体系的道和德之后。记得我的领导张队经常给我讲一个故事:“孔子把人分为三种,上人、中人及中下人,孔子说我充其量算是个中人,上人是老子。”所以在很早以前老子就告诉我们要无为而治,“无为”不是真的啥也不干,而是为了干得更好,要求我们有一个好的精神家园,有一种胸怀,学会放下包袱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记得有位法师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平衡,我们为了幸福的生活,去追求财富,而不至于让自己的身心疲惫。
我一直认为生存只需要踏实点或者是聪明点,但是生活却是需要智慧。我们要搞清楚本末,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与幸福的生活,让自己的父母、家人过的更好,让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无论是物资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尽量充实点。
我们拼命的工作、努力的挣钱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挣钱而放弃了所有。如果我们放弃了其他所有去挣钱,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变得一塌糊涂,我想我们也未必能赚到更多。但是这两者本身又是充满着矛盾,需要智慧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