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很早前,渔家,已为梦想起航。带着深入骨髓、透彻灵魂的对梦想的执着,她,一直挥洒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傲气傲骨。
她仰望梦想,追寻成功,但从不止于观望,而是身与心相伴,灵与肉的结合,每日每夜地追赶......
“生活在别处则意味着身与心的分裂,灵与肉的分离,灵魂游离在外,永远是此岸的过客,是彼岸的未达者,缺乏存在的感觉。生活在别处者,如果不能成为吟游的诗人,那么他注定成为痛苦的结晶。那些分裂的痛楚,虚无的存在感与无法专注的意念一天天蚕食着他的生命,吞噬他的意识,让他堕入疯狂或者毁灭。”一点一滴,一些事,一些情,她总喜欢结晶为文字,沉淀成思想,修剪成岁月长河中阅历的标签。
美妙的文字,精辟的见解,并不是凭空而造,与生俱来,而是博大的涉猎,深入的吸取。认识十来年了,从高中、大学常规性订购杂志,搜罗书城,到工作之后,习惯性地每月多花三四百,买上慰藉心灵药。 “我又买书买到没钱了!”“家里的书多着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了!” 经常会听到她如此诉苦,洋溢着幸福。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公司的董事长每天坚持3个小时阅读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因为喜欢,总愿意付出,不管它是三四百一本或者更贵;因为喜欢,总愿意坚守,化为习惯,一直坚持。执着的美好,在她那里,不会被浓缩只会更膨大,化为深层次的爱以及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而最后,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如同燎原的星火,最后发展成惊人的辉煌。
她,除了是现实坚强游走的诗人,她也是穿行在祖国美好山河的“徐霞客”。“倘若神佛不是用来索取,而是用来信仰,人人心中有所敬,有所畏,我不害他人,他人亦不害我,说不定能过得更安心些,更幸福些。来之前,有默默向未知的神祈祷过。祈祷,然后努力向前走,于我,便不是冒险,而是信仰。”这是她在《到九寨沟去看雪》记录。
大半个中国,她已经走遍了,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细细地品味,化为文字,定格为影像。再美好的风景,看过了走过了,就成了事过境迁了,而镜头定格,或许更能有效留存这份美好。也许如此,渔家无以自拔地喜欢上摄影,不畏惧从零开始,拿着单反相机为之开始漫长追逐之旅。所有足迹到达之处,镜头所现,一景一物,总能展露着各种生活形态,彰显独特神韵。在她的图文并茂的日志中,很容易让人体味到生活,感悟到世界,触摸到灵魂。
“下一站,西藏。”她期待那一片让心灵静谧的圣地,追寻着梦想皈依。每一次的结束,她总惦着下一次的开始。一站一线,如同穿针般,渔家串连起色彩斑斓的每一个地方,并且总带着痴恋,一次次地把美好延续......
“等到风景看透,我们会安然地走上属于自己的轨道,静看细水长流。”但是追逐,似乎成了她的常态。抬头仰望,观赏;低头寻觅,品味。即使不外出旅游,她也总能用镜头透视到各种常被忽视的美。“今日的天空——天空之上会否有另一座城”、“时速330公里/小时风景线”、“南国书香城”、“好久不见”等,系列的摄影作品,专业的水平,富有生命力展示,已足够的证实,她的努力她的坚持又一次让成功如此接近。
渔家,一直行走,从未停留。安于平淡,是一种生活形态,安于流离乐于追逐,也是生活一种形态。“现实给梦想的时间很少,所以才要没日没夜没周末地追赶。我只希望让梦想不要变成纸上谈兵,只希望梦想能在我手里,生根,发芽,长大,最后开出花来。”这就是她。